內容簡介
2014年1月號《遠見》雜誌報導本書作者李鈞
中文世界第一本關於比特幣的書‧比特幣基金會、知名經濟學者一致推薦
*徹底搞懂比特幣,看這一本就夠!*
比特幣怎麼來的?「挖礦」是什麼?如何取得?如何交易?值得投資嗎?如何看待政府打壓?未來展望如何?
*各國央行為什麼這麼怕比特幣?*
比特幣終有功成身退的一天,但重點是:數位新時代徹底改變了金融與貨幣,在貨幣虛擬化、非國家化的過程中,以超發、貶值、舉債為手段的貨幣,將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各界推薦/推薦序
維也納大學教授 朱嘉明
比特幣基金會教育委員會前主席 霍斯金森
《比特幣》雜誌通訊主管 伊莉莎白.浦勞熙
內容試閱
01初視比特幣
比特幣的誕生
上帝區塊
從誕生那天起,比特幣就註定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和頗多爭議的事物。比特幣裏面包含了密碼學、經濟學、政治學、貨幣學、電腦技術等前沿的理論和技術。
從 2013年年初開始,伴隨著價格的瘋狂增長,比特幣頻繁出現在各種科技和主流媒體的報導中,轉眼成為時下熱門的互聯網金融領域最神秘的一部分。由於知識結構的局限性,很多人花了很長時間進行研究,但還是沒有弄明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很多人還在疑惑,比特幣究竟是一場顛覆現有金融體系的偉大的互聯網金融試驗,還是一個由極客主導的龐氏騙局?
比特幣這個概念最早由中本聰於 2008年 11月在一個隱秘密碼學討論小組中提出。當時,他貼出了一篇研究報告。隨後,他又開發出最早的比特幣發行、交易和帳戶管理系統。
隨著 2009年 1月 3日中本聰挖掘出第一個區塊鏈( blockchain),最初的 50個比特幣宣告問世。至此,比特幣這套系統可以算是真正誕生了。那時,又有誰能夠想到,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比特幣會被這麼多人接受和喜歡,會以這麼迅速的方式從極客圈走向社會大眾,會以這麼兇猛的價格增長方式來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魅力呢?
自從互聯網誕生以來,數字貨幣理念就一直是熱門話題,但面臨著如何解決偽造和重複支付等重大挑戰。數位貨幣只是單純的資訊,怎樣才能避免人們輕易地進行複製粘貼,然後隨心所欲地進行支付呢?這一點至關重要,但解決起來困難重重。
在比特幣出現之前,比較常見的解決辦法是建立一個中央結算體系,對所有交易進行即時記賬,同時確保人們使用過的電子貨幣不能再重複使用。這就需要一個有信譽的第三方機構來管理整個體系。日常生活中的銀行系統都是採用這樣的中央結算體系。
比特幣卻通過公開分散式帳本的方法來避免重複支付,完全摒棄了需要第三方機構管理的架構。比特幣所有的歷史交易都通過塊( blocks)的方式記錄進帳本,這個帳本並不保存在某個中央伺服器中,而是全網公開 ,保存在每個接入比特幣網路的電腦上。
一條完整的交易指令被發出後,資訊就在整個比特幣網路內快速傳播。網路節點開始計算該交易是否有效(即帳戶餘額是否足夠支付),並試圖生成包含這筆交易資訊的塊。當累計有 6個塊包含該筆交易資訊時,才被認為驗證通過,正式確認交易成功。
供應機制
新的比特幣是通過運行軟體製造出來的,從表像上看,這種貨幣供應機制與金銀等貴金屬貨幣的供應機制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常被形象地稱為「挖礦」,而挖礦的人則被稱為「礦工」。也有人認為這個創造過程與遊戲裏面打金幣非常相似,因此形象地稱之為「打比特幣」。
挖礦的本質就是爭奪記賬權。在比特幣的世界裏,大約每 10分鐘會在全網公開的帳本上記錄一個資料塊,這個資料塊裏包含了這 10分鐘內全球被驗證的所有交易。而確認這個資料塊的權利是需要搶的,每搶到一個新的區塊就允許獲勝者向自己的帳戶增加一筆金額作為獎勵。如果這 10分鐘內某個礦工沒能搶到記賬權(原則上每次只能有一個礦工搶到),他就等於白折騰了,重新進入下一輪爭搶記賬權的過程。
而爭奪記賬權的辦法其實就是大家玩一個叫作哈希的密碼學遊戲,其具體演算法是 SHA-256(一種典型的安全散列演算法)。
由於哈希計算結果的隨機性,沒有辦法優化演算法,只能從零開始一直往上運算,誰的運算能力強,誰就越有機會率先找到這個數字。因此,「發現」新資料塊的可能性是建立在個人計算能力與全網...
留言列表